第一步:核心部件深度維護——制冷與加熱系統
制冷系統
壓縮機維護:每半年檢查潤滑油量與油質,不足時補充專用冷凍油,油質變差(如發黑、有雜質)需立即更換。定期清理冷凝器表面灰塵,風冷機型使用軟毛刷或除塵,水冷機型需保證進水壓力(0.2-0.4MPa)和溫度(≤35℃),并每季度清洗冷凝器內部水垢。
密封性檢測:每年用檢漏儀檢查制冷管路、閥門及焊接口,發現油漬或制冷劑泄漏需及時修復,避免壓縮機因缺氟過熱損壞。
加熱系統
加熱元件檢查:每月檢查加熱絲或加熱管表面狀態,若出現氧化(發黑)、破損或局部過熱痕跡,需立即更換。氧化會導致電阻增大,影響加熱效率并可能引發短路。
熱量傳導優化:每季度清理加熱腔體內灰塵與雜物,防止堆積影響熱量傳導,導致局部溫度過高加速元件老化。
第二步:關鍵組件精準校準——傳感器與控制系統
溫度與濕度傳感器
校準周期:每3-6個月用高精度標準溫度計和濕度計對比校準,偏差超出±0.5℃或±3%RH時調整或更換傳感器。
環境防護:避免傳感器長時間暴露在極端溫度(>150℃或<-80℃)或高濕度(>90%RH)環境中,防止元件老化。
控制系統升級
PID參數優化:根據試驗箱實際負載調整PID控制參數,減少溫度波動(目標≤±1℃)。
超溫保護測試:每月驗證超溫保護器功能,確保設定值(溫度設定點+20℃~30℃)觸發時設備能立即停機并報警。
第三步:流通系統清潔與平衡——風道與風機
風道清理
積塵清除:每1-2個月用吸塵器或軟毛刷清理風道內部積塵、纖維等雜物,防止堵塞影響空氣流通效率。
密封性檢查:檢查風道連接處是否漏風,漏風會導致箱內氣流紊亂,影響溫度均勻性(目標≤±2℃),同時增加風機負荷。
風機維護
葉片清潔:每季度清理風機葉片上附著的灰塵和雜物,避免因重量分布不均導致運行不平衡,加速軸承和電機磨損。
轉速監測:安裝振動傳感器監測風機轉速,異常時(如噪音增大、振動劇烈)檢查葉片是否變形、軸承是否磨損,及時更換損壞部件。
第四步:水路與加濕系統專項護理
水路清洗
定期除垢:每1-2個月用檸檬酸或專用除垢劑清洗水路,防止淤泥堆積影響水位供應和加濕效率。
水質管理:使用去離子水或蒸餾水(電導率≤5μS/cm),減少水垢生成,延長加濕器壽命。
加濕器維護
濕球紗布更換:每月更換濕球紗布,避免結垢導致濕度測量偏差。
干燒保護測試:每季度模擬加濕器干燒場景,驗證設備是否能自動切斷電源并報警,防止元件損壞。
第五步:運行環境與操作規范管理
環境控制
溫濕度范圍:設備運行環境溫度控制在10℃-30℃,相對濕度30%-70%,避免高溫(>35℃)增加散熱負擔或高濕(>80%RH)導致電氣元件受潮。
潔凈度維護:每周清掃設備周圍地面,用吸塵器清理設備表面和通風口灰塵,防止灰塵進入內部影響性能。
操作規范
試驗前檢查:每次啟動前確認電源連接穩定(電壓波動≤±10%)、箱內無異物、樣品固定牢固,避免碰撞損壞內部部件。
參數設置:根據試驗要求合理設定溫度、濕度、溫變速率等參數,避免超出設備性能范圍(如溫度范圍-80℃至+220℃)導致超負荷運行。
試驗后處理:試驗結束后,將溫度設定在環境溫度附近運行30分鐘再斷電,并擦干工作室內壁,防止冷凝水腐蝕。
長期停用管理
防潮防塵:設備長期停用時,清潔內部并放置干燥劑,用防塵罩覆蓋設備。
定期通電:每半月通電1小時,檢測設備運行狀態,防止電氣元件受潮損壞。